【企業如何永續生財?學者:3策略打造循環商業模式】
2022/08/15 | 文 何晨瑋
陽明交大科管所教授黃仕斌以「找出循環商業模式 生財之道:Pick a strategy that fits your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」為題,進行《哈佛商業評論》(HBR)導讀。
§循環經濟是由企業打造的供應鏈,回收處理用來創造自家產品的資源
§循環經濟從生態系思考,以「租賃」取代過去買斷所有權的商業模式
§打造循環經濟新商模的三大策略:保有產品所有權、延長產品壽命、可回收再利用的設計
黃仕斌從「循環經濟是什麼?」為破題。他解釋循環經濟主要是企業打造的供應鏈,能回收或收回再處理那些用來創造自家產品的資源。此外,會經歷復原、再利用、回收。
在循環經濟中,最常見的商業模式就是「租賃」。也就是從過去買斷所有權的商業模式,開始轉移成租賃。透過租賃的方式,企業和顧客互動的次數也會開始提高。
黃仕斌表示,循環經濟和零碳的商業模式,應該是從「生態系」來思考。無法再從過去的公司導向思維來看待,主要這樣的模式容易高估自己的價值、低估他人的價值。從「生態系」來思考,則可以打破過去的思維。
圖/黃仕斌解釋循環經濟是企業打造的供應鏈,租賃是最常見的商業模式。賴永祥攝
🔎 Interface為何剛起步做租賃就失敗?
接續,黃仕斌透過Interface的案例來進一步說明。Interface是一間商用地毯與地板製造商,起初,Interface以月租型的商業模式推動「長青服務協議」計畫( ESA,Evergreen Services Agreement),將地毯安裝、維護與拆除,都結合在一個月的費用中。
但經過7年,Interface 努力地推動最終只爭取到少數幾家租戶。大部分的顧客傾向直接購買地毯,而不是租地毯。
黃仕斌解釋,這項計畫難以推行、無法擴大規模的原因就在於,地毯保養屬於清潔服務的範疇,客戶不容易看到支付高昂月費的好處。
他強調,在循環經濟中,顧客需要看見並了解,從一次買斷商品的價值到採取租賃方式,對他們來說有什麼好處?這點也對應企業的價值主張。
到了2000年,Interface把重點從長期租賃,轉為模組化的方塊地毯,這類地毯使用永續材料,像是可回收的尼龍纖維與乙烯襯墊。結果是,製造這些地毯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同行的平均水準少了75%。
黃仕斌表示,要打造一個永續的循環商業模式,背後取決於許多要素。但或許最重要的是:「選擇一條契合公司能力和資源的途徑,」而且這條途徑,要能解決這些做法對營運造成的限制。
如同,Interface重新調整商業模式,從過去的長期租賃商業模式,把焦點放在回收再利用上,充分運用自身最擅長做的:製造與銷售地毯。
🔎 三大策略:建構循環經濟新商模
不管是為新經濟服務的產品製造商,或是提供服飾和家具等公司,在打造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,多數都涉及3大基本策略。
第一,保有產品所有權(RPO,Retain product ownership)。生產商將其產品出租給客戶,而不是出售。
在這個策略底下的案例有,月租影印公司Xerox,企業不需要買斷影印機,而是可以透過月租的方式來租用。以及,租賃衣服公司Rent the runway,衣服是閒置資源,讓更多人使用,使用提高後,碳的成本也就順帶下降。
第二,延長產品壽命(PLE,Product life extension)。使用這類策略的企業,較專注在如何設計出使用壽命更長的產品,連帶可以拓展二手產品市場的可能性。
雖然產品生命週期變長,對製造商來說可能不是個很好的主意,但反而也突顯產品的耐用性,成為品牌的競爭優勢。屬於這類策略的有,生產工具機公司Bosch Power tools。
第三,可回收再利用的設計(DFR,Design for recycling)。使用這類策略的公司會重新設計自家產品和製造流程,以最大限度來提升產品所涉及的可回收性。像是球鞋品牌Adidas和國際海洋環保組織Parley for the Oceans共同推出以海洋塑料廢棄物回收再製而成的系列跑鞋和服飾。
黃仕斌強調做循環經濟之前,可以先回答兩個問題。
第一,收回我的產品有多容易?其中,可以向下探究,是否可以利用現有的回收系統?是否存在次級市場?是否要從0到1打造?
第二個問題則是,產品回收的經濟價值高低?更細部的問題,包含是否有客群?價格/品質的取捨?
此外,循環經濟的成功關鍵,可分成兩個構面:領導者、企業應該要做什麼。以領導者而言,包含接受度、永續商業價值觀的投入、組織各級主管與順應調整的面向。在企業應該要做什麼,則有順應調整、新技術、新能力、新法規的面向。
★本文摘錄自《陽明交通大學 X 遠見ESG企業領袖講堂:科技驅動淨零未來》課程重點內容。
★本文轉載自《ESG遠見》電子報,連結 https://esg.gvm.com.tw/article/10430